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資助,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與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合辦的第四屆「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非遺日)。現誠邀各大專院校學生參加非遺日之「大學生服務與學習計劃」協助籌備工作,藉此認識地方組織及非遺傳統知識,同時瞭解地方文化與非遺之間的關係。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傳統已傳承了超過二百年。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可以化解煞氣,帶來好運,所以在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太平清醮、神誕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自舞麒麟隨客家群體移入香港後,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極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更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科技大學是西貢區的學府,亦是坑口的一份子。今年,華南研究中心與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合作,於科大舉辦客家麒麟工作坊,協助傳承與弘揚地方傳統。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傳統已傳承了超過二百年。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可以化解煞氣,帶來好運,所以在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太平清醮、神誕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自舞麒麟隨客家群體移入香港後,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極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更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嘆歌」是香港水上居民傳承的歌謠,亦是生命禮儀中的基本元素。在傳統婚嫁儀式中,新娘與家人透過嘆歌互訴離情,並且唱出婚姻所帶來的社會責任與親屬 關係。在傳統喪葬儀式中,嘆唱者訴說親人離世之苦,更將喪葬儀式的場景及過程,以嘆唱的方式告訴死者。嘆歌旋律簡單,有相對固定的歌詞,但歌者可以配合現場環境,即興調整與創作。
本活動邀請到黎帶金女士作為導師,帶領一共五節工作坊,期望參加者在過程中瞭解嘆歌傳統,學習嘆唱技巧。
將軍澳新市鎮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進行大規模填海,地區重新規劃佈局。原有鄉村及工廠逐步遷建。30年後,將軍澳面目一新,成為一個40萬人口的社區。我們繪畫歷史地圖,焦點介紹社區歷史,讓大家認識一個海灣故事。
- The Salt & Light Preservation Centre Limited (Charitable Institution---91/11287)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Histor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De
每年端午節,大澳的三個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與合心堂)都舉行傳統的宗教性「龍舟遊涌」活動。該活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項目。
在農曆五月初四日(6月6日),行會成員划龍舟到楊侯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及洪聖廟請出四間廟宇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之「龍躉」(臨時活動場所)上安放。
在農曆五月初五日(6月7日),進行遊涌(又稱「遊神」),由三艘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保佑水陸居民平安,兩岸的棚屋居民也同時向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下午,各行會把神像送返各廟宇。除了宗教性的龍舟遊涌活動外,端午節當天亦有龍舟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