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itage Services in Yimtintsai Village, Saikung (Information Session 1)

鹽田梓村文物陳列室介紹

引言 Introduction

鹽田梓小島位於香港東面西貢內海。1990年代後期起,隨著村民遷離,鹽田梓逐漸荒廢。該島村民委員會在村民搬離後,有意識地收集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2007年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再在廢置村屋中,蒐集有村落歷史價值的器物和文書。這些生活器具和文字材料,對了解鹽田梓村民過去的個人生活與社群組織聯繫,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這批文物也豐富地反映了香港邊緣村落社區的歷史和社會文化面貌,是屬於村民和香港大眾的歷史記憶。

澄波學校 Village School

本文物陳列室的前身是鹽田梓澄波學校的課室。澄波創建於上世紀初,跟很多當時的鄉村學校一樣,老師須在同一個課室裏(以客家話)教授不同年級的學生。一班在上課時,另一班學生便自修和做功課。學生數目不多,但師生關係親密。隨著村民移居其他地方,學校已完成其歷史使命,於1997年停辦,我們只能從黑板、珠算盤、電視架、桌椅、學生作業等想像當年上課情況。

生活盛器 Containers

盛器是指盛放東西的器具,如桶、瓶、罐、杯、碗、籮、筐、籃等。在塑膠還未出現之前,陶瓷和藤竹編織是製作日常盛器的最常見質材。陶瓷原料隨處可得,經過清洗淘練、製作成形、裝飾施釉、進窯焙燒,即可製成歷久耐用的陶瓷盛器。藤竹編織原料亦不假外求,以竹篾和藤枝通過上下交錯編織,製成輕便實用的器物。隨著社會發展,大量這樣的傳統盛器逐漸被淘汰。展品均採自鹽田梓,大部份應是村民購自西貢和大埔等附近墟市,紀錄了本地客家村落的樸實鄉情及其與外間市場系統的物資交流。

農業器具 Farming Tools

農耕文化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農具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器械,傳統農具經過我們祖先千百年的改進,代代相傳。近二三百年間,在農業全面機械化和煤油電力出現之前,傳統農具改動不大。此處所展出者,均屬於華南客家系統,可約略分為耕種、挖掘、收獲、運輸、加工等類別,很多可以和明清傳統農書版刻插畫比較,構造雷同,一脈相承。

家居生活 Household

根據族譜記載,二百多年前陳孟德從廣東內陸遷至粉嶺坪洋村,後移居西貢鹽田梓,以晒鹽、務農、捕魚為生,繁衍至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傳教士將天主教帶到這小島,在村中長老的帶動下,全體村民信奉了天主教,鹽田梓也成為一條教友村。鹽田梓陳姓族群是典型的華南客家社群,建屋以複式單元為主,通常兩、三戶並列,連同日常所用的八仙桌、几凳、梳妝檯、屏風等,與環境融合,構成一個和諧簡樸的文化生態系統。

考古發現 Archaeological Finds

2013年秋香港考古學會曾於鹽田梓村早期天主教堂磚石建築遺存進行發掘,辨認出該堂的內外牆壁和通往上層之樓梯位置、原來地面和門磡裝置。遺址東側出土石灰牆裝飾數塊,其花紋風格與簡樸客家建築有很大分別,顯示教堂可能是利用現成客家屋修改而成。此外該學會也同時在鹽田梓村中心勘探,發現不少東漢幾何印紋陶罐破片,將鹽田梓村的歷史推前兩千多年。

紙本文物  Heritage on Paper

1990年代當大部份村民遷離鹽田梓村時,在村屋中留下了一些零碎的紙本文字和影像資料,有趣地記載著當地村民過去的文化與社會生活。這些 「民間文獻」,包括個人資料如功課作業、繪畫創作、歌本、剪報等;家庭資料如婚禮照片、禮儀程序、賀禮紀錄等;村落集體資料如渡船、發電等公眾服務收支帳簿,並有一些教堂活動紀錄。這些零碎的紙本文物,忠實地反映了上世紀鹽田梓村民的個人和集體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