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大學與中學間的教學介面」計劃透過組織講座、研討會、和田野考察,嘗試協助中學老師在教授本土歷史時,培養出對本土文化與社會的觸覺,豐富老師在設計教案時的想法。我們鼓勵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田野考察,透過與當地人的傾談,查考地方碑記與文獻,參觀歷史建築物等活動,在參與和觀察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本土文化與社會、培養其學習香港歷史的興趣和主動性。我們相信這種較生動活潑的研究方法,會有助學生發展其好奇心及創造力。
「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大學與中學間的教學介面」
課程講座
第二講
科大衛 (香港大學)
傳統社會組織 (1999)
第三講
廖迪生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蔡志祥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傳統社會生活 (1999.03.27)
第四講
冼玉儀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十九世紀都市發展 (1999.04.24)
第五講
鍾寶賢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戰前商業發展 (1999.05.29)
第六講
劉潤和 (香港歷史博物館榮譽研究員)
三年零八個月 (1999.06.26)
第七講
趙永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戰後的經濟與社會 (1999.11.06)
第八講
馬傑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吳俊雄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
普及文化與身份建構 (1999.10.23)
第九講
盧瑋鑾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及文學系)、葉漢明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程美寶 (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蔡志祥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理論與實踐香港史研究 (1999.11.27)
田野考察
活動一
傳統社會組織新界北區鄉村社會 (1999.03.13)
活動二
考古發掘工作坊 (古物古蹟辦事處舉辦) (1999.04.10)
活動三
廖迪生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張兆和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傳統社會生活大澳社區 (1999.05.15)
活動四
程美寶 (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都市與商業發展中西區文物徑 (1999.06.05)
活動五
馬木池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華南研究中心)
二次大戰前後西貢沿海社區的發展 (1999.10.09)
活動六
蔡志祥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節日太平清醮 (1999.11.27)
主辦機構:
華南研究會
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人文學科組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華南研究中心